帕金森氏病又称帕金森氏综合征,或震颤麻痹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为黑质及黑质一纹状体通路变性,神经递质多巴胺与乙酰胆碱系统,以及组织胺与5-羟色胺系统内部平衡的破坏。
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内科医生詹母。帕金森,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该病归于哪一类疾病,称该病为“震颤麻痹”。后来人们对该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发现除了震颤之外,尚有肌肉僵直、写字越写越小等其它症状,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所以建议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据研究维生素B-6可遏制帕金森病发展,是因为其能够保护大脑细胞抵御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由基的伤害。许多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如菠菜、土豆、卷心菜、胡萝卜、香蕉、动物肝脏、鸡蛋等。除此之外,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也可合成出维生素B-6。
其临床主要特征为进行性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及震颤,突出的典型症状是震颤。原发性震颤麻痹综合征,病因至今不明,称原因不明性脑病。其它已知原因,如脑炎后、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肿瘤及中毒引起者,则称为震颤麻痹综合征。
本病大多呈缓慢发展,徐渐进展,病程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震颤是其突出症状,亦是首发症状。震颤多自一侧上肢的远端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及头部。一般来说,上肢的震颤比下肢重,其特点是比较粗大,有节律性,每秒4一8次,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的“搓丸性动作”,安静时明显,随意运动可减轻,故名“静止性震颤”,情绪激动时可使之加重,入睡后震颤完全停止。有不少患者的首先症状是肌强直,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硬、不灵活,多从一侧上肢或下肢开始,以后逐渐累及同侧或对侧上下肢、躯干、面部、颈部肌肉。患者常呆坐,较少移动躯体或交换体位,由于肌张力的增强和运动减少,构成了震颤麻痹的特殊面容、姿势和步态。其面部表情呆板,很少眨眼,形成所谓的“玩具脸”。患者头部前倾,躯干俯曲,上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手指内收,拇指对掌,指关节伸直,髋关节及膝关节弯曲。行走时迈步困难,但一迈步后,即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作“慌张步态”。走路时,两上肢弯曲,几乎不见摆动。精细动作较难完成,表现为书写困难,所写的字弯曲不正,越写越小,称为“写字过小症”,严重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口、舌、腭、咽部肌肉运动障碍,不能把唾液自然咽下,患者可大量流涎,严重者可发生明显的吞咽困难。大多数病人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多汗、皮脂溢出增多,皮肤发红发热,智力一般能保持,少有感觉障碍。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复杂,但它的实质还是本虚标实。其虚,主要是肝肾阴虚、气血两虚;其实为风、痰、瘀、火。
本病好发于老年人。人到老年,由于自然规律而衰老,易致肝肾阴虚。肝藏血而主筋,肾藏精而主脑髓,肝肾乙癸同源、精血同源。肝肾阴虚,精血亏少,筋脉失于濡养则肢体颤震、肌肉挛急而强直;脑髓失养则神失所荣,身失主持而失灵。久病阴虚,阴损及阳故亦可兼见阳虚而阴阳两虚之证。此外,由于气血亏虚,血不养筋者亦罹患此病。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虚阳化风,《内经》中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指此而言,是谓肝风。另外,血虚亦可生风。此外,五志化火,食积化火,外邪侵袭,热极而生风。
痰由湿所化,素体肥胖、过食膏粱厚味,饮酒过度,思虑劳倦伤脾等,都可导致水湿内停,痰湿内蕴。痰湿内阻,筋脉失养而致肌肉僵硬强直,手不能持物,行动迟缓等。
肝肾阴亏,木失所养,疏泄不畅,气机失调而为滞,气行则血行,气滞日久则血瘀;或因气血两亏,气虚而不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血虚而血行迟涩亦可为瘀。瘀血阻滞,脉道不利,血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手足颤动、屈伸不利,此即为“血瘀生风”也。
肝肾阴亏,虚火内生;痰湿内蕴而化痰火;气滞血瘀,日久化火,情志内郁,五志化火;食积化火。火邪在本病中多与它邪挟杂而使病情加重。
总之,中医学认为其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其病理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而又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於为患。
说到帕金森氏病,不能不提到临床上另一个常见病,即面神经痉挛,该病多以单侧面神经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睡眠不足及情绪波动则症状加重,多以芍药甘草汤治之。
小编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