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加星标,每天看好文
陈军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生物学专家,疼痛医学博士授权点创始人,现任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医院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临床实验科主任,全军脑应激与行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长江学者”“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学科拔尖人才”、总后“科技银星”和“三秦”等人才称号。“求是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曾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空医系,年于同校师从施际武、饶志仁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神经解剖学专业),年于日本国立滋贺医科大学师从横田敏胜教授获得博士学位(神经生理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受李继硕教授恩惠与寄托创建疼痛实验室,在“生物—社会心理—环境—脑—行为”研究范式下长期从事疼痛的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共情)脑机制及镇痛新策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创建蜜蜂毒疼痛模型并完整地解析了蜜蜂毒致痛致炎的主要成分及其细胞分子机理,近年领导团队又独创与优化了啮齿类疼痛共情模型,为揭示社会行为传染和共情的进化生物学基础与脑神经环路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累计发表论文余篇,SCI收录论文余篇,被引用超余次,专利授权5项,主编与参编专著23部。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第四、五届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第二十五届副理事长)、疼痛转化研究专业委员会首任主委和转化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现任主委,《生理学报》副主编,《NeuroscienceBulletin》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共情神经科学:探索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年第7期)。
摘要:传统上共情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所以长期以来该领域一直由“共情人类中心论”所统治。结合近十年来动物共情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和共情词源与定义的演化,本文成功地梳理出一条新的“共情生物进化”时空发展线索,并用生物进化的观点重新定义了共情;沿着道德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轨迹,论证了共情是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提出在“生物—社会心理—脑—行为”的范式下,结合现代神经科学技术去开展共情研究,为共情神经科学的发展开拓了美好前景。
关键词:共情;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道德;神经科学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探索》年第7期
一共情的词源与演化中文“共情”一词有过诸多演变。20世纪30年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第一次把英文词empathy引入我国,译为“移情”。后来该词被引入心理学界,常与英文词sympathy混淆使用,衍生出同情、通情、同感、共感、感情移入、神入等词汇。改革开放后,大量港台小说及影视剧作品涌入内地,心理咨询师的出现更使“同理心”一词开始流行。进入21世纪后,《心理学大词典》编委会把这类词统称为“共情”。
从词源上来讲,empathy一词是年英籍美国学者爱德华·布雷福德·铁钦纳从德文词Einfühlung翻译过来的,在翻译时他采用了古希腊文empatheia,直意是情绪(affection)、激情(passion)和深爱(partiality)等,en指in或at(内在的),pathos指passion或suffering(激情或痛苦)。其实,此前德国哲学家罗伯特·维舍尔于年就创造了德文词Einfühlung用于心理美学,意思是自然美景投射到人的身体而产生的反应。年,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西奥多·利普斯把这个德文词进一步引用到心理学,用于描写人与人通过“洞察心灵深处”而达到情感交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法的开创者,他深深地理解和把握了Einfühlung的要义并把它引用到精神分析法作为核心理论。再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也基于共情的概念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咨询师培养和实践中深受欢迎,其理念也得到广泛传播。
笔者在梳理共情词源和概念演化的过程中注意到,如果把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起源相关联来考量,还可以得到另一条更有自然科学内涵和社会科学意义的演化线索,即“共情的生物进化”线索。文后图1显示了两条时间演化线索,空白框是从哲学—美学—应用心理学的角度发展而来的经典主流学派,其要义是基于人文主义的“共情人类中心论”。而灰色背景框显示的是笔者梳理出来的从道德哲学—社会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新近兴起的“共情的生物进化”新学说,其要义是在“生物—社会心理—脑—行为学”范式下研究共情的生物进化基础和神经机制(即共情神经科学),最终来回答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产生的,其科学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从这条新线索我们注意到,早在年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就论述并提出了“同情或共感”(译自英文sympathy或fellow-feeling,注:当时Einfühlung一词还没有造出来,更没有德译英的empathy一词)是道德的基础。年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在《论道德的基础》中也提出同情心、怜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