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知识丨针灸治疗眼睑下垂
针灸治疗眼睑下垂
眼睑下垂是针灸临床中一种常见疾患,它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某种疾病的其中一个症状。眼睑下垂的原因很多,根据眼肌运动障碍的机制可分为神经源、肌源性、腱膜性、机械性、和假性上睑下垂等。临床最常见于神经源性的脑血管病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和神经-肌肉接头障碍所致的重症肌无力。
中医学对眼睑下垂很早就进行了记录和描述,详细总结了其病因病机。如《黄帝内经》论述“目不开”产生的机制为:“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热则筋纵,目不开”。《脾胃论.脾虚则九窍不通》中,认为“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明确提出了“脾升清阳”的功能障碍是“目窍之不利”的直接原因。《灵枢.脏腑邪气病形》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面而为睛。”表明了眼睑与气血的关系。因此气血亏虚,风邪客睑,也会造成眼睑下垂。
可见,中医学从脏腑、经络、外邪、内伤等多个角度论述眼睑下垂这种疾病,后世医家通过研究和临床实践形成了眼睑下垂的辩证体系,为临床针灸取穴提供了理论依据。通常可以取眼周的攒竹、阳白、瞳子髎、攒竹、太阳等穴以调和眼睑局部气血,配手阳明经合谷以通经活络,疏风解表、配足阳明经足三里,足太阴三阴交、气海以补脾胃、升清阳、补气血。还可以加申脉、瞳子髎、光明穴,申脉乃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瞳子髎,光明为少阳穴,少阳为枢,配合阴阳跷司眼睑开合。
文:关卫
编审:赵贵捷、张超
国家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或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