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无不展示出教师自己教学研究的水平——文本解读的厚度,教师思考的深度,教学的操控的力度。高水平的教师,其课堂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更是教师人生境界的折射,是其多年生活与人生历练的传达。本期撷取纪勇、时剑波老师的《登高》教学设计二则,周宏锐老师《登高》课堂教学与编者的教学解析,韩军老师《登高》教学实录与赵水平的简析。这三组案例,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呈现,但殊途同归,无不充满语文的味道,在基础知识的把握、语文能力的培养、诵读方法的指导、情感的细腻传达、文本意蕴的挖掘等方面做得相当扎实有效,但一切却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给人强烈的震撼,常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听高水平教师的课堂,恍如在倾听一首音律绝美的诗歌,随着诗句的缓缓流淌演奏,学生和听课者曲径通幽地进入执教者的图景之中,遇到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图画一般,在语言的针织中不断逼入思维困境而后豁然开朗,抚触平面文字而后齿颊留香,真是如痴如醉,直抵文本与人性的深处。与文本、与作者、与执教者不断地心灵共鸣着,碰撞着,感动着。这源于执教者巨大的情感投入,师生对话的技巧生成,思维的跳跃与不断延展,语文能力在拔节生长着。随着师生细腻而真实的课堂姿势,一次次浸入文本、一次次跃出文本,共同完成了一次次诗歌王国里的快意旅程。
精致的课堂,总是带有生命的温度,文字一个个跃动起来,涌动着情感的波浪,带有画面一般的质感,具有磁场一般的魔力,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正如王君老师在《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一文中所说:“(课堂上)你没有办法撒谎,甚至没有办法掩饰。课堂就是光天化日下一个你无处逃逸的舞台。你一张口,一举手,一投足,就完全暴露,彻底现形。”课堂流程看似旁逸斜出,但又九九归一,好像随意为之的设计,却又独具匠心,教师的一切的一切在课堂上赤裸裸地展示着。“课堂还是一面“照妖镜”,你已经“修行”了多少年,你是人是鬼是妖是仙是佛,照得纤毫毕现。”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境界,是其多年人生“修炼”的结晶,是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你的爱与恨,苦与痛,血与泪、愁与悲,人的活法里的诸种元素,植入课堂后的另一种生长与繁茂。老师“装”是无法装出来的,用“表演”也是无法达到的,刻意为之只会邯郸学步。
优秀的语文课堂,编者以为是大气而灵动、严谨而圆润的,有高潮与低谷、起伏与转折的节奏,是教师人生历练后在课堂上掀开的风景。让我们开卷有益,沉下心来,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研究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一起共勉之!
《登高》教学设计二则
(宁波中学:纪勇时剑波原刊于《中学语文教学》)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字来承载,把握文字组合的张力,是读诗赏诗的抓手。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基于是,笔者作如下同课异构,殊途同归。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诵读体验、问题探究等。
1课时
方案A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事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四、“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二度创造”之时也是在倾吐读诗感受。
方案B
一、激疑引入
汇涵百家,革新众体,集古今诗人之大成的杜甫被誉为“诗圣”,其《登高》被赞之为“杜集七言律师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说其“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究竟“奇”在何处?此评价是否切当?
二、默读思索
1.学生边读边思边写。
2.教师提示:用疑问法读诗、思考。
(1)写了什么?(2)怎么写的?(3)有何奇处?
探讨:写所见所感,抒志士之悲情。写景,景中含情;叙议,叙议寄情。奇在构图,奇在寄怀,奇在言志。
三、品读探究
1.“句句皆奇”吗?
(1)首联奇在何处?
探讨:从用词、构句、设色、寄情四个方面质疑探讨。每句多景相属,名词连缀,声色方位搭配奇妙。背景愈是空阔,愈是显示寂寥之深。
(2)颔联奇在何处?
探讨:从承接、气象、动静、含蕴四点入手探究。句句妙承,气象壮阔。有声在耳,动势显然。句子深蕴生命感悟。
(3)颈联奇在何处?
探讨:从意象叠加、情感抒发角度设问求索。以一象为主,从时间、空间、文化、情境等多个角度叠加意象,显悲情的无时无边无界,悲凉之情的无以复加。
(4)尾联奇在何处?
探讨:抓住议论和绘形的字眼切入。尾联奇在议中抒情,绘形达意,以叙议切入,旨在抒发感慨。
2.“字字皆奇”吗?
问题1:是不是每一个字都可以分开来推敲出它的奇特之处?被分出来理解的字究竟“奇”在何处?这“奇”是如何看出来的?
探讨:多数字奇在含义奇富,作用奇特,表意奇妙。有些字需与别的字组合,才能表达奇意,称不上“字字皆奇”。
问题2:还有哪些字不好分开来理解?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
探讨:如“艰难”“苦恨”等等都要以词为单位理解其奇妙之处。古人的说法,只是极力赞赏诗歌炼字精妙,不可机械理解。
3.探奇溯源
探讨:从景、情、意、构思等角度点拨。景奇,奇在意象叠加,雄阔苍凉,于景中寓含丰富情感;情奇,奇在以情驭景,以情叙事,情在景事中而深沉得令人不能承受其重;意奇,奇在含蕴丰富,寄托遥远;构思之奇,奇在景、事、情虽句有侧重,但妙合无垠,动静声色搭配,无不贴切老到。
四、诵读作结
1.大声、有感情地自由诵读。力求熟读成诵。
2.集体诵读。追求情、景、意浑然一体的朗诵效果。
3.试着背诵。
4.课堂小结。从诗之奇、悟之透两个角度总结。
五、课后拓展
搜集古今中外对《登高》的评价,对照诗作,就其一点,做点深入探究。或佐证,或质疑,或纠偏,或匡正,写点探究性文字。
参考书目:《杜甫诗醇》《唐诗汇评》。
在省优质课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登高》教学:追求朴实、灵动与厚重
执教:青岛普教研室周宏锐解析:青岛教研室崔志钢
(原刊于《语文教学通讯》年第一期,发表时有压缩)
一、关于课堂的对话
崔志钢(以下简称崔):您上这堂课的背景是什么?
周宏锐(以下简称周):年11月初的山东省优质课评选(青岛片)有两个教学主题:古诗和文言文。上课时,青岛的一位老师抽到《登高》这个课题,在一起备课中我有很多感受和感悟,当时就有上课的冲动。在优质课评课环节,临沂大学阚行礼教授指出这次优质课存在的不足:文本学习不够,文本拓展过多,教学设计的零碎,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尊重,对文本的架空分析,教师专业素养待提高等问题。在深入分析这些优质课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综合阚教授的评课意见,12月中旬我上了这堂青岛市展示课。
崔:几位选手都执教过《登高》,那您在备这堂课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思考呢?
周:省优质课结束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沉淀,我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不断阅读、思考,我在想:一是杜甫有什么东西能打动我,让我热泪盈眶,我又如何打动学生?以前读了不少杜甫和研究杜甫的作品,备课中又细读了冯至的《杜甫传》。我越读越感觉杜甫的伟大,对这位伟人有了新认识。以前说杜甫如何忧国忧民、如何爱国,都是强加给我或我强加给学生。在省优质课上,一些老师讲《登高》,强加给学生忧国忧民、爱国的情怀,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读出、品味出这些情怀?二是古诗教学的背景支撑。如果没有历史背景资料和广阔的社会背景的支撑,要上好很难,所以我把有关杜甫的资料进行整合浓缩,在课堂呈现。三是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设计没有去过多考虑,主要思考这短短八句话背后作者的人生经历,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特别是“艰难苦恨”中蕴含的东西太多了。读的时候,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多了一些东西,然后回头再看文本,视角就不一样了。四是教学思路的创新。以前多次执教《登高》,这次教学展示换了一种思路,或者说是创新了教学思路。
崔:这堂课面向青岛市的高中语文教师,有什么教学用意吗?
周:这个课作为课例让大家解剖,试图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知人论世问题。有的老师上课时把背景架空,把知人论世环节给抛掉了,这合适吗?二是探讨诗歌教学中的诵读。如何把诵读、鉴赏有效关联在一起?三是解决碎问碎答的问题。《登高》短小精悍,若单独赏析,风、渚、沙、落木、长江等景物一点点抠、一个个解析,难以形成整体的感触。如此多的意象和复杂情感,构建主问题有难度,如何把诗歌中的零碎东西具体地统摄起来如,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状态?四是诗歌教学的文本价值何在?给学生哪些审美的体验?四是高效课堂问题。本节课没有试讲、没有提前布置预习,利用中午五分钟的时间,领着学生回顾一下他们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要体现出家常课的味道。五是作为省优质课后的展示课,通过吸收省课的成果再进行教学,这也给老师提供一个在教学上获得发展提升的教研路径。
崔:对于学生学习方面,有哪些教学上的考虑呢?
周:高效课堂不应占有学生大量课下的时间,短诗完全可以在一节课上解决,保证课堂效率。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各个环节的设计,发动学生去充分地品味、思考、质疑和交流,能再现文本的场景。特别是结合古诗的诵读,让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他们学会古诗鉴赏的技巧,真正学有提高。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与诗歌的厚重氛围相契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杜甫、喜欢杜甫,进而喜欢古诗的学习。
二、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想跟大家闲聊一下杜甫。他祖上两位名人,晋代的丞相杜预,还有唐代文学家、诗人杜审言。母亲外祖可以追溯到唐太宗第十子。大家想到原来他的出身很高贵。武后乱政后,李氏子孙大多被杀戮,他母家这一支结句也很凄惨。可以推荐给大家一本书:冯至写的《杜甫传》。杜甫年幼时母亲去世,姑母抚养他。姑母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人,杜甫5岁时得了严重的肺病,同时生病的还有姑母之子。姑母为了照顾他,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杜甫痊愈了,可她自己的孩子却死了。《杜甫传》写杜甫时曾有句话:从他的母家身世来看,带着悲剧的基因。他幼年丧母,所发生的事,有着悲剧的起因。加上年的冬天,他在一条漂泊的船上走到生命的终点。有人说这是悲剧的结束。可也就是这悲剧的人生铸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中国诗歌史上,提到李白必然提到(生:杜甫)称他为“诗圣”,为什么?有圣人之心的人,必不是凡人。看杜甫晚年的一首诗,能否感受到圣人之心?现在开始上课,给大家一点时间,以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登高》,读准字音。边读边用笔断句,看七言律诗如何断句?(生自由读)找一位同学读读,注意听他的读音和断句是否准确。(生1读,渚读zhě;生2梳理七言律诗断句二二三的形式;生3、生4对渚的注音和释义做纠正。)
师:请你注上音。根据刚才断的节奏,这次带着任务大家试着大声读第一句:诗题为“登高”,边读边想: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与谁登高?(生齐读得流畅,但味不够)什么时间登高?(生:秋天)具体什么时间?
生5:农历9月9日
师:秋天“登高”是古代习俗,王维有(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谁登高?
生6:一个人
师:哪里看出来?(生: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一人登高远望,心中有所见,必有所感。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诗中“一切景物皆情语”。先从景入手,一层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从术语上来讲,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生记录)同学很善于学习,马上把这些词记到每联旁边。再给大家时间自由读,提一个问题:这四句话的每一句,你认为应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